由建筑防水协会委托零点公司的《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近期发布,防水防渗已慢慢走向公众视野。数据触目惊心,也在意料之中,95.33%的建筑屋面渗漏率;57.51%的地下建筑渗漏,37.48%的住户受到房屋渗漏的困扰。有问题就得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商机。虽然防水行业面临诸多问题,但近几年行业产值和利润率双双高收,市场环境逐渐明朗。此次防水协会主导的调查,也表明了防水协会的决策者或者主力会员旨在引导市场,通过问题的曝光营造更有力的行业环境。
7月4日,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与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联合发布《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报告显示,国内主要城市建筑屋面渗漏率高达95.33%。与此同时,57.51%的地下建筑存在不同程度渗漏,37.48%的住户受到房屋渗漏的困扰。
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 建筑屋面渗漏率高达95.3%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渗漏调查报告一发布,就在行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有人认为,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零点公司的这次渗漏调查本着对质量安全负责、对用户利益负责、为建设监管提供参考、为行业敲响警钟的原则,敢于触动敏感、反映实质、突破常规、脱离规则,打开了全国性建筑防水渗漏现状调查的先河。
也有人认为,调查标准的不同会产生数据结果相差很大,反应的问题也会有片面性,调查数据对现状评估、监管方向、解决措施方面的参考引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估。
更多的人则认为,不管数据是否偏高,不可否认的是,多年渗漏率居高不下这个事实是真实存在的。
零点公司的渗漏调查是怎么开展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多年渗漏率居高不下?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记者近日采访了众多行业内外人士,请他们谈谈对此事的看法。
数据是怎么来的?
北京金雨伞防水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伍盛江对记者表示,零点公司的渗漏调查打破了防水渗漏沉默,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他认为,建筑防水有问题,不能继续在沉默中自欺欺人、不作为、不担当。只有让公众认识到防水的重要性、了解到渗漏的危害、知道了对防水质量的要求,会督促监管、建设、设计等单位对防水重视、对建筑质量的“防水质量”负责任。让监管、建设、设计单位看到防水渗漏现状的严重性、意识到渗漏对品牌及公信力的巨大危害,才会正确对待自己应当要担负的责任。这种进步是历史性的。
不过,在采访中,也有一些行业人士对数据的确切性持保留态度。有人认为,零点公司调查数据可能存在局限性,因为零点公司只是一个商业调查公司,缺少防水的专业知识背景。因调查的取样方法和统计方法不同,会存在渗漏率的较大偏差。
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这次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到底采取哪种方式进行的?采用的标准和依据究竟是什么?记者采访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信息部主任王旭。{mafacms:page}
王旭告诉记者,本次渗漏调查采用“1+1”实地勘查及入户访问和拦截访问的形式。所谓“1+1”实地勘查指的是由一名专业人士和一名访员构成勘查队伍,对楼房顶层和地下室进行现场勘查,并就实际情况填写问卷、拍照。由于有专业人士陪同,所以调查在专业性方面不存在问题。
此外,此次渗漏调查覆盖了全国28个城市、850余个社区、2849栋楼房,勘查屋面2849个、地下室1777个、访问3674个住户(以拦截为主)。为保证样本分散性,所有社区分散在各城市主城区,每个社区勘查楼房数量不超过10栋、不超过社区总楼栋数的1/2。采样数据具有普遍性。
在渗漏调查中,地下室渗漏判断标准主要参考《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分为全部积水、局部积水、线状流水、滴水和有水迹水痕等5种。一旦发现屋面有湿痕、发霉、滴水、湿润鼓包脱落等情况,则判断为屋面渗漏。
王旭表示,上述公布的调查数据,是依据国家规定的调查统计方法,经过严格的取证调查得出的,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全国建筑渗漏的现状。
作为这次渗漏调查的发布者之一,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表示,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官方或权威机构对渗漏现状的统计数据,就算之前有一些数据,也是某些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的大概数据。大家都说建筑渗漏率高,这个高究竟是多少,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为进一步了解建筑防水质量的现状,准确掌握建筑渗漏数据和渗漏根源,2013年,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委托零点公司对全国若干重点城市进行了渗漏调查,就是希望能够把这个浓疮揭开。只有正视了,才有希望去治愈。
建筑渗漏谁之过?
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黑色产业链”肆虐
建筑屋面渗漏率达95.33%,地下建筑57.51%的存在不同程度渗漏,37.48%的住户受渗漏困扰。这一组数据令人震惊。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高的渗漏率?
对此,朱冬青表示,防水行业落后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行业集中度低。目前,防水行业拥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生产工艺落后、节能环保不达标的中小企业数量偏多,且多数为落后产能。更有甚者,无证生产和制假售假窝点已经形成半公开化的“基地”。这些矛盾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以牺牲产品质量和企业诚信为代价的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生产大量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防水产品的现象严重。
有需求才有供给。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是由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造成的。目前,我国建筑防水工程招标多采用最低价中标,中标价格低于成本价早已屡见不鲜,这些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给假冒伪劣产品创造了市场空间;防水材料的终端市场是建筑工程,而工程领域也乱象严重,工程监理制度流于形式,工程质量监督严重不力,没有把住材料和施工的质量关;工程定额造价偏低,严重背离了市场法则;防水工程被层层分包现象十分普遍,工程款被各种名义挤占挪用;此外,施工资质挂靠现象严重,施工工人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再好的材料也保证不了防水工程质量。
落后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铤而走险,政府监管不力形成市场空间。大量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水产品,以及无资质、无技能的施工队占据了建筑工地的主要市场,形成一条“黑色”的产业链,其结果是给建筑防水工程质量和建筑主体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
渗漏主因是没有实行防水保证期制度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秘书长曲慧对记者表示,渗漏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材料和施工的问题,还包括低价竞标、市场监督管理方面都存在问题。
曲慧认为,渗漏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实行防水保证期制度,很多根本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她坦言,目前我国实行防水保证期制度的时机还未成熟。国外实行保证期制度,如果保证期是10年,那就是10年的收费标准;如果是15年,那就是15年的收费标准。施工企业会从收费里面提取3%,作为将来渗漏的连带赔偿,并和保险结合起来。国外防水材料生产商围着施工企业转,工程以施工招标,施工企业完善、修订工法,再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保证工程质量,因为如果施工工艺不配套,使用再好的材料也可能导致防水失败。
我国情况比较特殊,工程以材料招标为主,且防水不受重视,防水工程造价非常低,很多防水工程的造价只占整个建筑造价的1%~2%,国外这一比例是8%~10%。而我国实施总包单一性,也使得防水施工方的层级特别低,经过层层转包,防水工程的利润逐渐降低。正是由于其利润非常低,所以我国建筑防水工程的保证金制度是很难实施的。
作为一项工程的材料提供商,他所关注的是工程造价中的利润。过低的标价必然会造成偷工减料情况发生。如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国外的防水企业一般加8%~12%的SBS橡胶,才能达到改性的作用,而我国防水企业为降低成本,SBS橡胶的掺入量一般没超过6%,而是以加入一定量的废胶粉代替。废胶粉还分很多档次,轮胎胶、鞋底胶及一些杂七杂八的胶,质量差异很大。{mafacms:page}
此外,我国防水施工力量相对薄弱,导致优质产品无法得到更好地使用。我国的专业防水施工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技术水平一般,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我国建筑市场的低价竞争有很大关系。总承包低价承揽的工程,给分包的价格必定更低,专业公司使用正规材料、精心施工、不偷工减料、还要进行后期服务,成本远高于个体施工队,企业只能在盈亏间徘徊,严重阻碍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和整体发展。因此,目前全国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经营的专业防水施工企业十分少。
“因地制宜、按需选材”不到位
作为资深的防水专家、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林标目睹了很多的建筑渗漏现状。他谈到,水无孔不入,做好建筑防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防水质量的保证涉及多方面因素,防水设计、材料质量、施工水平和后期的维护管理是工程是否渗漏的四大关键点。交谈中,叶林标再三强调,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按需选材”的原则来进行防水材料的选择和防水方案的设计。
叶林标认为,要根据工程的不同环境、不同条件,按照“因地制宜、按需选材”的原则来进行选择和设计,或者是进行更变、改变设计。
叶林标还强调,不同的施工环境、不同的条件,应该选用不同的防水材料。任何一种防水材料都有其独特性、适用性。“一剂治百病”的观念是错误的。所以如何选择材料才是重要的课题。
新型防水材料品种繁多,档次各异,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在选择防水材料的时候,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性质、构造等特点及施工方案、施工条件等各方面因素。
没有制定防水工程的设计规范
建筑防水工程的防水设计至关重要,是能否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然而,记者在渗漏调查数据中发现,有的渗漏是因为建筑设计造成的。如有的屋面坡度过小、排水管数量不足或口径过小、排水路线过长,使屋面积水而造成渗漏。对此,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工程设计一所高级工程师梁增贤表示,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制定防水工程的设计规范,设计人员无规范可遵循,各种不同类型、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应如何进行防水设计,采用何种防水材料,有哪些具体的技术要求,均没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建筑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均由业主委托专业设计院设计,在施工图完成后进行工程承包招投标,其中防水材料的选用、防水构造的设计均在招投标前明确完成。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投标人和招标人对工程造价均有一个较明确的了解,便于业主投资控制和施工方成本控制。但防水技术合理程度方面,受到设计师对防水材料、防水工艺技术掌握程度的影响,而可能存在材料选用、构造设防不合理的问题。
比如,合理的构造层设计,是建立在对防水材料及其他材料的性能和施工工艺十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绝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我国建筑设计人员一般对防水知识及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性能、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等不甚了解,不能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防水材料,一般只是简单的套用建筑防水图集。实际上,建筑防水工程千差万别,应该要因地制宜的设计防水方案。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工程设计不合理,选材不当,没有构造详图。有的只在图纸上注上防水层几个字,造成乱用材料,马虎施工,渗漏是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因为,防水在全部建筑设计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建筑师不可能花很大精力在防水设计上。况且房屋渗漏后也没有人向设计者追究责任。
防水施工队伍素质偏低
防水材料是半成品,它的使用价值的体现是要靠材料+施工来实现的,俗话说“三分材料,七分施工”。就算有合格的防水材料、优秀的房屋防水设计,但施工不认真,施工质量低劣,仍然会使建筑发生渗漏。
中建材苏州防水研究院院长羡永彪认为,造成施工质量低劣的因素主要有:缺乏专业化的防水施工队伍。到了防水施工的旺季,施工人员紧缺,私招乱拉农民工现象普遍,他们在施工过程中边干边学,根本谈不上工艺水平,其后果必然导致防水工程的失败。
许多防水施工队伍中,不按规范施工、偷工减料现象普遍存在。工人们仅凭经验施工,求多求快求省,工艺流程管理混乱。常常出现如基层处理不到位、细部节点不注意、涂膜厚度不足等问题,留下了渗漏的隐患。
没有好的过程,就没有好的结果。施工单位只注重防水施工验收,而不注重现场的施工管理,缺乏规范化的施工为基础,即使达到了暂时防水的效果,但是随着建筑物的沉降、伸缩变形开裂,以及材料自然老化疲劳失效,工程渗漏现象再所难免。
还有由于抢工期、赶进度,找平层未干就急于铺设防水层,致使防水层出现起鼓、脱层、腐烂和渗漏。有的施工单位为拿到工程,尽量压低造价,而使用一些固含量偏低的防水涂料。
防水行业存在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现象
对于建筑物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高的渗漏率,深圳卓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先华分析,渗漏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偷工减料、掺杂使假。对于防水材料来说,人们很难用肉眼去辨别真伪,这样就给偷工减料、偷梁换柱埋下了隐患,加上防水工程为隐蔽工程,保护层施工完后监管非常困难,因此防水行业内的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的现象非常严重。
此外,防水施工单位违约成本低。在过去的模式里,防水施工单位在承接防水工程时,通常将5%的保修金直接作为工程成本,也就是说,保修金根本起不到质保的作用。所以,这样一来防水施工单位的违约成本太低,客户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市场监督缺乏约束和鼓励机制
“我认为,多年来建筑渗漏居高不下不是防水技术问题,而是市场监督出了问题,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鼓励机制”,主持参加过10多项防水科研课题的杭州金汤建筑防水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骏对记者如此表示。市场的约束机制不完善,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不够严格,相关部门对防水市场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
胡骏称,有的施工单位为取得更大的非法利润,不惜使用假冒伪劣的防水材料,如以沥青复合胎柔性卷材取代聚酯胎SBS改性沥青卷材;以塑料油膏取代聚氨酯防水涂料;以水泥加细砂和防水剂等取代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等。
在胡骏看来,监督管理不严是劣质产品流入市场的主要原因。对假冒伪劣的整治力度太小,企业违法成本低,自然缺乏约束。如果按照国家规定停业整顿或是取消生产资格,防水企业不会铤而走险生产非标产品。他认为,检测机构只对送检的产品负责,而不去工地抽查,导致房屋验收时,防水材料都是“合格”的。部分监督人员宽松的管理和少数检验单位的唯利是图,完全丧失了职业道德和公证性,为劣质产品广泛用于工程建设,起到了纵容和协助的作用。
此外,胡骏还认为,我国对那些注重质量品质的防水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他解释说,总承包低价承揽的工程,给分包的价格必定更低,专业公司使用正规材料、精心施工、不偷工减料、还要进行后期服务,成本远高于个体施工队,企业只能在盈亏间徘徊,严重阻碍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技术革新,企业发展没有后劲。
胡骏甚至表示,建筑渗漏以后还会继续出现,因为防水材料有一定的老化年限,到时候建筑渗漏就会集中爆发。
专家给渗漏开药方
祛除建筑渗漏顽疾还需综合治理
朱冬青:渗漏是建筑的顽疾,必须动员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现阶段还是要发挥政府的力量,首先要管好需求一方,切断假冒伪劣产品的终端。建立和完善应用领域质量管控制度,严控防水工程质量;推进完善招投标机制,运用市场机制,有效破除单纯的“最低价中标”招投标模式,坚持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招投标导向;严管施工资质,加强工人技能培训,推广防水专项由业主分包和防水材料施工一体化做法,杜绝防水工程层层分包。同时要从生产源头严把质量准入关,加强生产许可证发证管理和证后监管,保持对建筑防水产品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的高压态势。
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各个环节遏制“黑色产业链”,通过执法信息、违规信息、失信信息、质量失信“黑名单”等信息公开有效遏制无序竞争,加大社会和舆论监督力度。
企业要承担防水材料和工程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自律,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同时品牌企业要带头履行产业质量社会责任,向社会发出质量承诺,接受政府、协会和社会监督,积极践行质量承诺,试行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制度,主动抵制恶意市场竞争并通过行业自律监督措施,履行质量提升的行规行约。
行业组织协助政府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开展行业自治,规范市场秩序,落实行业自律公约,继续扩大行业质量动态监督和质量约谈范围。行业协会要完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综合治理只是政府监管制度的一种修复,是现阶段主要的质量管理手段,但要想彻底解决建筑渗漏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质量管理模式。解决渗漏的终极之道是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
将材料招标改为施工招标是解决渗漏的途径
曲慧:渗漏是房地产开发公司最大的质量通病,渗漏投诉率超过总投诉率的50%,他们虽然想到了要切实重视渗漏问题,而采取的方法是,指定某厂家防水材料。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方法,尤如生了病不去医院而是去药厂,结果还无法治好渗漏的通病。指定防水材料可能比市场随意采购更有质量保证,但防水工程的质量保证是防水设计、防水施工、防水材料的综合效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材料质量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如果房地产开发公司以指定防水专业分包的形式替代指定防水材料的做法,会使防水工程质量得到更有效的控制和保障,同时后期维修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mafacms:page}
在目前保证期制度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将防水材料招标改为防水施工招标也是解决渗漏的途径。因为最终防水工程责任承担的主体是防水施工企业。
解决渗漏问题,首先需要改变观念
叶林标:渗漏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把地下空间的设计、选材、施工、成品保护和技术监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认真地贯彻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我国建筑渗漏水问题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并不是说必然要漏的。
一些开发商在建筑工程上重造型、重外表,而不重视内在质量好不好,这种思维直接导致工程中装修的价钱提得很高,而防水工程费用却捉襟见肘。要解决我国建筑渗漏问题,首先需要改变的是观念。
提高设计水平是降低渗漏率的重要环节
梁增贤:提高防水设计水平,是降低渗漏率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国外先进经验,降低建筑渗漏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二次防水设计”,由设计师提出屋面功能要求和防水等级,由专业防水企业或专家进行深化设计,将深化设计的构造图及节点详图,合并在设计总施工图中出图。或者在施工图完成后,通过图纸会审或请防水专家召开认证会的形式,对原防水设计方案进行二次深化设计。
目前深圳就要求防水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屋面防水工程、地下防水工程3层以上(含三层)或防水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等防水工程的设计,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对防水方案进行评审,据说效果非常好,受到业主和总包的欢迎。
此外,防水工程的节点细部构造是防水工程的重要部份,发生渗漏往往出自节点部位,因此做好各项细部构造处理及有关技术设计尤为重要。
良好的施工质量要靠专业化施工队伍实现
羡永彪:确保施工质量,是提高房屋防水质量的关键。而良好的施工质量要靠专业化的施工队伍才能实现。
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有国家和行业的专门培训学校,从事防水施工的人必须到防水学校去学习。如在德国,取得专业防水工资格需要经过3年的专业学习,其中第三年是实际施工操作。
我国也要求防水操作工持证上岗,大部分省份名义上实施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的少。防水工的取证培训大概为3~5天,施工现场对操作工是否有上岗证很少管理。如果我们也像德国一样,监理工程师严格检查操作人员证件,防水工程质量肯定会有所提高。
近年来,苏州防水研究院联合一些企业正在进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TPO、PVC卷材及涂料防水工培训,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强化质量守信的社会监督
胡骏:企业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利益,当然前提是合法经营,但有时企业在风险代价不是太大时,也有“打擦边球”的行为。企业生产的劣质材料不是强压给买主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产品结构,因此,规范工程施工,使劣质材料无市场需求,这才是控制劣质材料生产的有效方法。
由于低价承揽工程,企业在趋利动力下,会不自觉地以损害质量来弥补预计亏损。在这种普遍存在而又无法利用自觉的质量意识保证材料质量的情况下,常态而又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唯一有效的控制手段。一是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广大消费者积极举报违法违规和质量问题突出的企业,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全面采集建筑防水卷材生产企业生产许可、监督抽查、质量违法违规等质量信用信息并向社会公开,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对企业违法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三是建立实施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结合生产许可、质量监督、行业准入、执法打假和社会举报,将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多次不合格、整改仍不合格、出现严重质量事故及其他质量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列入质量失信“黑名单”。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取消投标资格,禁止进入工程市场,通过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提高质量违法成本,遏制生产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挤压质量违法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净化建筑防水卷材行业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