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政治杂志社共同主办,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关注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主题座谈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召开。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是国家有关部委、全国政协以及企业界、学术界有识之士,致力将建筑地下渗漏这一问题上升到建筑质量安全国家战略高度而不懈努力的结果。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奥运工程领衔专家杨嗣信,结合自身60余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就建筑地下渗漏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近期,住建部提出的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既有分量,又非常关键。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责任制可以有效地遏制工程上一些违规、不法行为的发生,对于解决建筑地下渗漏问题,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也将会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以前一直主张要用卷材专门做防水,反对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但是这个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在转变。尤其是龙阳伟业将防水与结构混凝土结合起来,两位一体的地下防水工艺(技术),经过10余年的工程实践证明切实可行后,这为地下防水工程、结构工程打开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思路。近年来,建筑业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包括建材、水泥、外加剂、设计、施工工艺、施工的生产方式等。原来并没有认识到混凝土结构对于地下防水的重要性,但现在来看,完全可以通过混凝土结构本身来解决地下防水的问题。
20年前,“(地下)防水工程的重要性仅次于结构工程”的观点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赞同,然而今天,这个观点却应该改为“地下防水工程应该和地下结构工程一样,是第一位重要的工程”。我们已不能再把结构防水放在次要的位置来看待,这样会导致人们对建筑结构施工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然,最近几年的建筑设计图纸也是有所变化的,在地下防水工程中通常采用两道防线防水,一道防线是混凝土自防水,另外一道防线是卷材防水。现在强调这些非常正确,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设计图纸里没说清楚这两道防线以哪个为主?现在过分依赖防水材料的思想已成惯性,造成了建筑地下结构的许多问题被忽视或者被遮蔽掉,随着时间的推移,渗漏问题就会逐渐显现。地下出现漏水,肯定是混凝土不密实,有裂缝、孔洞,地下水才会渗透过来。地下水中可能含有各种有害化学成分,锈蚀钢筋,对混凝土产生破坏。如果地下结构出现问题,那对于建筑安全就是重大的危害。所以,做好建筑地下防水,必须要追根溯源,回归到地下防水的根本—结构防水(混凝土自防水)上来。
地下工程的混凝土,不仅要具有结构的功能,同时也要具备防水的功能,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在施工单位,在地下防水工程的选材上很头疼,到底是要混凝土还是要卷材?为了保证质量,我们对卷材提出了5年的保修期,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我们依托的工程是长期的,而地下工程中的防水卷材那么短命,短命的卷材与长期的工程叠加起来,最后的结果到底是短命还是长寿呢?这是需要思考的。因此,必须要抓好混凝土的自身防水功能,才能实现工程的长期使用。龙阳伟业的实践也证明,在保障结构主体质量完好的前提下,混凝土的地下防水效果完全可以保障,同时地下结构工程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外,“麻面”、裂缝、渗漏等,在实际工程中很难避免,不好管控,也因此被人们视为建筑通病。但实际上这些不是一般的建筑通病,应被视为结构质量问题,而且是重要的质量问题。以前大家都不重视,认为这些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非常要命的,因为它关联的是整个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所以,除了重视混凝土强度,更要重视结构混凝土的密实度。
目前,还有一些现象也比较糟糕,即行业和社会对于地下防水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地下渗漏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而言不是小问题,同时,建筑地下漏水不仅牵扯到建筑的安全,还牵扯到建筑的寿命。但只要管理得好,使用得好,建筑短命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强化地下混凝土质量,明确不漏水也是地下结构混凝土的一项功能;第二,通过规范,保证质量,强制推进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新技术;第三,全面加强管理,严格执法;第四,全面加强培训,特别是工人的培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第五,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加强政治教育。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地下渗漏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真正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
链接:
杨嗣信,1930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北京建工局局长。现任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中国建筑业协会质量分会会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家特殊贡献专家津贴,45年来先后主持了中央电视塔、首都机场、首都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